李一慢
金宝贝专家团特邀专家
儿童阅读、亲子教育专家
绘本慢课堂创办人
婴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观察、自我觉知、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。
我们都知道0-2岁是婴儿的“母子一体化时期”,这时候的小baby因为身心能力都未能发展起来,从身体到感觉、感受、心理、认知、精神和心灵层面都和妈妈处于紧密的共生状态,幼儿的吃喝拉撒睡完全依靠妈妈。
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前,孩子都不能清楚意识到妈妈是“我”之外的别人。
此时孩子的表现可能是极度依恋妈妈,常常要求“妈妈抱抱”、抚摸妈妈身体的某个部位,好像妈妈就是自己的一部分。
精神分析学家玛格利特·玛勒把婴儿比作“蛋壳中的小鸡”,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,还不具备本体性,所以当他们“吧唧吧唧”地吮吸自己的小手和小脚时,像吮吸自己以外的东西一样。
当孩子一岁左右会走路时,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,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,区别自己和他人,并且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。
当婴儿发现咬手指头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同时,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—自我感觉。
如果婴儿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呢开来,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。比如自己推皮球,皮球就滚开了。
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:2岁前的婴儿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,不会用代词“我”,在3岁前可以使用“我”。
大约在同一时期,幼儿对物品的占有感“爆棚”——这是自我认知发展的结果。
孩子们会“独占”妈妈的爱,反对别的孩子与妈妈亲昵;他们会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;他们会区分那些是自己的玩具,不许别的孩子碰,却想着去获得别人的玩具……我们应该协助孩子先构建物权属性,然后再依据幼儿的意愿来分享或者不分享。
那“我”是一个什么样的呢?幼儿会开始自我评价,也就是在对自己身心特征了解基础上做出的判断,大致在4岁前后,幼儿的自我评价达到一个高峰。
除了建立在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基础上,社会化的发展使得幼儿可以得到更多的亲人以外的外在评价,特别是幼儿园老师的评价。
我们会发现此时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,经常会过高评价自己——我们知道了这一点,就不要在这个短时期里跟孩子较真,甚至非得用成人的评价强加给幼儿。
我们可以从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具体细致的评价,比如少说“你很棒”,而是说“你可以帮妈妈抱西瓜了,真棒!”
除了积极地具体地鼓励幼儿,我们还应该在家庭提供适当机会,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增多他们完成大人委托事情之后的自信和自豪感;
通过丰富的语言交流、亲子共读,让幼儿获得知识积累;
配合秩序感等敏感期,幼儿会坚持自己的一些主张,比如不愿意穿妈妈给准备好的衣物,更愿意自己动手,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尝试,并且持续做事,把做事经验培养成能力;
当然,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、让孩子知道父母深深地爱着他们是建立自信的基础。
我曾经说过亲子共读绘本的六大有用之处,其中五个与“五大领域”一致,第六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是阅读促进幼儿的思考从而“构建自我”。有不少绘本都具备这样的内容特色。
这次推荐《我不知道我是谁》《换新床》和《猫头鹰蝙蝠》等三本,其中的《我不知道我是谁》,仿佛是为了这个话题量身定做一般。
《我不知道我是谁》
(英)布莱克著 (德)舍夫勒绘
故事非常幽默生动,情节简洁又勾人心弦:兔子达利有好多烦恼,比如他不知道自己是谁?不知道自己应该住在哪里?不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?特别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长了一双大脚。
当黄鼠狼洁西出现在森林里时,别的小动物因为知道“自己必须怕黄鼠狼”而逃脱,而达利却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——也就不知道对方是谁,还主动与之打招呼呢……结果怎样呢?
这个有趣故事中,每个动物都有可爱又俏皮的造型,表情生动多变,让小朋友认识森林里的动物,也学会认识自我。
《换新床》
李一慢著,李小幻绘
《换新床》说的是幼儿分床睡觉的事情,开篇第一句“我又长高了”就是在提醒和强化幼儿对自我变化的关注,与父母的外在要求“你要换大床了”勾连起来。
但是,故事又没有硬性要求,而是通过有趣的想象,激发幼儿对于“换床”决定的自我肯定。
《猫头鹰蝙蝠》
玛丽路易丝·菲茨帕特里克
难得一见的低幼自我认知无字书,生动夸张的图画可以帮助幼儿看到紧张、有趣的故事:猫头鹰妈妈和三只小猫头鹰在树枝上熟睡。
忽然间,飞来了蝙蝠妈妈和三只小蝙蝠,倒挂在树枝下方,两家人彼此面面相觑。
两家人的妈妈赶紧抱着孩子往左边、往右边移动,催促自己家的宝宝睡觉——感觉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被“带坏了”一样。这时,一阵狂风猛然吹来,大家全都被吹走啦!妈妈们焦急地寻找被吹散的孩子……
☟ 点击关键词亦可查看 ☟
咬人 / 撒谎 / 哭闹 / 怕生 / 打人 / 磨蹭 / 受挫 / 挑食 / 二胎 / 不听话 / 说话晚 / 发脾气 / 攻击性 / 高敏感 / 效能感 / 自控力 / 社交焦虑 / 感官发育 / 认知发展 / 被抢玩具 / 分离焦虑 / 糟糕的两岁 / 高需求宝宝 / 对孩子道歉